这个问题的目的貌似很清楚,就是要搞清楚你此刻拿起手机要做什么。明确了之后,拿起手机后就尽量直奔主题,不要跑偏到别的 app 上去。
但是,你觉不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用手机的目的,和手机,没关系。
比如这样一个场景,你在公司下班等电梯的时候,和不太熟的同事站在一起,寒暄两句之后,就尬住了,然后你自然而然地从兜里把手机掏出来了。等车的时候、等红灯的时候,排队的时候也是一样。
你可以说它是杀时间,但我更倾向于说,我们在用手机来逃避现实。
所以当你想要拿起手机的时候,问自己一句「要用手机做什么?」某些时候也是在问自己「我想逃避的是什么?」逃避不光可耻,还很上瘾。
你的脑子里是不是也经常闪过一些毫无征兆的念头?比方说「股票不知道现在涨得好不好」「和张三好像很久没联系了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」「诶,昨天自动扣了上个月电费是多少来着」,等等。
这些想法都在引诱你打开手机,你有很大的可能打开手机就直奔抖音了,但如果你控制住了,「注意力残留」也会持续影响你的专注力,它指的是当你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,前一件事会停留在你的脑中,你很难马上进入到后面那件事。
所以如果这些本可以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内一起完成的小事,分散到不同的时间里,那你就很难有大段的专注时间了。
但这些突然由大脑派发给你的小任务,你不去做它,还真有点难受。这种现象,叫做「蔡格尼克效应」,指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,很容易占据我们的大脑,侵占我们大脑中短期记忆的区域,无论它的重要度如何。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,写下来,让你的大脑相信它们会被妥善处理。所以我自己会随时准备个便利贴,把这些「小任务」都及时写下来。
问一句 why now ,然后把琐碎的小事放到一个固定时间一起处理。
这其实有点对应我之前一直思考和回忆的一个疑问,就是,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,我们都是怎么生活的?怎么社交、怎么面对尴尬、怎么缓解无聊。我们以前一定是有很多办法的,只是现在我们用手机去解决这些问题了。但到底是手机帮我解决了这些问题,还是手机驯化了我们,让我们的想象力、创造力被手机无穷的可能性所淹没了?
我之前听一个播客聊去闭关禅修的经历,很有意思。参与的人会没收手机,然后每天就是很规律地进行冥想的练习,而且学员和学员之间也不允许说话。于是在那些空闲的时间,学员就想出了各种排遣无聊的办法,就好像回到小的时候一样,即使是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,也能看上很久。
这三个问题,如果总结一下,其实就是确认此刻你查看手机的必要性,是否真的有你不得不回的消息?是否真的有你不得不看的新闻?是否真的有你不得不逃离的现实生活?这就引出了第四个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