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早晨除了電影就是睡懶覺。沒想到在最後一日終於可以去看一場早場電影。至此,2023 能看的香港「四字電影」,都相繼走入戲院看掉。這大概是最幸福的事之一。
(《流水落花》《燈火闌珊》《白日青春》《年少日記》《尚未完場》《白日之下》)
在香港看港產片這件事,對我來說很重要,也是安落(樂)之事。或許因為 21/22 年相繼在內地影院看了《龍虎武師》《笑傲江湖》等片子的那種心潮澎湃以及每次落淚,就很像是一個個鋪成即將要蓄勢待發的月台(站台)。
那些文本和想像在黑暗中編織的情緒,自然而然會(讓我)落在香港。
回到 23 年看的最後這部電影。看《白日之下》到一半,內心湧現的聲音越來越強烈,到蓋章,「等等要去留下才行。」要去承接感受一下香港更真實的新聞氛圍。(相比起並不公開的媒體報社內部,時間上並不支持即興的新聞學課堂,留下是首選。)
留下和 AAA 對我來說都是那種「我知道這裡是寶庫,但這反而帶來了一點距離」的地方,所幸也隨著時間和掛念的累積 一一 解凍。
可能每家書店都擺上了《庭刊》,像昨天的字字,《庭刊》放在了邀請大家讀半小時寫下 memo 的活動紙條隔壁。
留下的《庭刊》會有什麼不同?會有一整個報紙的付梓版還原。隔壁還放著香港攝影記者協會(HKPPA)做的《前線.焦點 2022》。
當時和這本書有關的展覽信息早有留意到,沒能去看的原因大概是那種失落:「香港的 2023 無新聞。」當它變成一本 photobook 擺在你面前,這種邀請讓人難以拒絕。翻開仍然是張張歷史的初稿。當染色正在開始,尚未完成,那種交織地帶,正是香港的當下。這本書留住了這些當下。詢問店員這個多少錢,free to take.